DQZHAN技術訊:電網防雷新技術:讓我們與雷擊跳閘“say no”
設計背景
由于獨特的海陸交界地理位置,使防城港地區成為廣西雷暴*高發地區,同時也是國內三大雷暴高發區之一,年平均雷暴日超過110天,有雷日達300多天。頻發的雷電災害也給防城港電網**穩定運行帶來嚴重威脅。統計顯示,在該地區輸電線路跳閘事故中,雷擊故障比例占80%以上,雷電災害成為影響輸電線路**運行*主要、*突出的矛盾。
技術看點
為降低雷害對電網**的不利影響,近年來廣西電網防城港供電局通過雷電定位系統、輸電線路差異化防雷研究及防雷改造等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形成防雷技術“組合拳”。
“超視距”尋雷———雷電定位系統。在雷電天氣里,該系統可實時遙測并記錄云對地雷擊的發生時間、位置、雷電流幅值和極性、回應次數等參數。一旦發現線路跳閘,只要將故障時間輸入定位系統,利用時差、定向定位技術,即可準確定位故障桿塔位置。具有運轉速度快、精度高、覆蓋面廣等特點,可減少尋找故障點時間,并在雷電短期預警、雷害事故分析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防雷“秘笈”———輸電線路差異化防雷技術與策略研究。該技術主要是對輸電線路的特征參數差異、走廊雷電活動差異、歷史雷害狀況差異、防雷維護措施差等技術要素進行細化分析,制定“有選擇、有側重、有針對、有差別”的輸電線路防雷技術方案。
避雷“護甲”———防雷改造。通過對雷電活動頻繁區域內的線路桿段加裝線路避雷器、改造桿塔接地網、加強桿塔接地電阻監測、定期清掃玻璃絕緣子、及時更換雷擊閃絡絕緣子等措施,為線路披上“**護甲”。
應用效果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防城港雷電災害具有其顯著特點:一是時間長,一年四季普遍存在;二是強度大,*高雷電流強度達到-200千安,遠超桿塔耐雷水平;三是密度高,輸電線路走廊平均地閃密度值是一般輸電線路的3~5倍。”防城港供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為實現防雷改造效益*大化,該局于2010年起在廣西電網指導下,開展輸電線路差異化防雷技術與策略研究,通過逐條對線路進行勘察分析和風險評估,分析雷電活動時空分布規律,對雷害頻繁的輸電線路進行差異化防雷改造。今年,該局共申請專項技改資金160萬元,將對4條雷電活動頻繁的輸電線路進行綜合防雷改造,計劃安裝線路避雷器144支,更換防雷絕緣串654串。其中,對110千伏竹防線安裝線路避雷器66支;110千伏竹茅灘線安裝避雷器78支;對35千伏茅龍線66基桿塔更換防雷絕緣子串282串;對35千伏深馬線76基桿塔緣子更換防雷絕緣子串372串。屆時,將使上述線路的防雷能力獲得顯著提升。
同時,該局還對110千伏竹灘茅線、新灘茅線、竹石線、竹防線等多條雷擊故障率較高的線路進行防雷改造。“以上述4條線路為例,2012年,4條線路雷擊發生雷擊跳閘53次。2013年和2014年,我們通過針對性改造,新安裝線路避雷器170只,調整安裝50只。使2013年雷擊跳閘次數下降至28次,2014年下降至15次。”防城港供電局輸電管理所主任石振江介紹道。
此外,通過雷電定位系統的應用,該局在雷擊發生后迅速找到故障點,為搶修贏得時間。在防城港供電局輸電管理所里筆者看到,電腦顯示屏上布滿了紅、藍、黃、綠各色標志點。“屏幕上顯示的是整個網區線路走廊地閃密度圖,每天每條線路都有精準記錄。”該所輸電檢修專責黃眺信介紹道,“線路一旦遭受雷擊,查明雷擊故障點是首要步驟。以往雷擊跳閘,線路維護人員需全線巡查,工作效率低,易發生延誤送電等情況。而隨著雷電定位系統的使用,6年來,累計監測到落雷次數達28.5萬余次,多次成功定位雷擊線路故障點,為減少雷擊引起的線路停電損失,確保防城港電網**運行立下了‘汗馬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