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技術訊:高校校園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研究
導讀:綠色建筑技術概念由來已久,我國2006年出臺《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標志著綠色建筑技術在我國正式推行。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各類在校生規模達到3600萬人,高等院校建筑總面積約13億m2,但實際采用綠色建筑技術設計、施工、運行的較少。
一方面,綠色建筑技術科技含量較高,需要眾多新技術、新工藝的支撐,建筑物造價較高,一次性投資較大,在我國高校基本建設資金普遍緊張的情況下不易實施,即不具備經濟條件。另一方面,綠色建筑技術屬于新興技術,在我國剛剛興起,設計、施工各方面經驗仍然較為缺乏,對于建筑設計、施工各專業協作配合要求很高,想做好綠色建筑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調研、設計、測算,而高校基建工作一般十分講求時效,一個建筑物從立項到建成往往時間很短,不具備時間條件。
隨著經濟發展和時代進步,高校大擴張的時代逐漸過去,高校基本辦學條件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校園建設也逐漸從以往注重建設規模和建設速度,變成注重建設質量和使用效果,對建設運行的節能環保以及環境友好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使綠色建筑技術在高校的大規模推廣使用成為可能。高校推廣使用綠色建筑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科技感,營造更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建筑物整個壽命周期的資源和能源消耗利用將大幅度減少,從長遠角度看具有很好的經濟性。
節地與室外環境
我國高校規模龐大,占地面積普遍在千畝以上,高校的多校區發展模式,進一步擴大了高校占地面積。高校作為文化產業的領頭軍,其教書育人的功能性質決定了高校校園除了必須的生活、學習空間以外,還需要良好的校園環境,校園規劃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都不能過大,各地規劃部門對于高校校園容積率等關鍵規劃指標都有較為嚴格的控制。在校園用地不能無限擴張的情況下,高校就要通過各種方式實現節地,以保證校園環境和長遠發展需要。
2.1適當增加建筑物層高
很多高校校區位于市區,周邊土地早已被占用,校園成為一座孤島,用地無法拓展。在無法取得更多土地用于發展的情況下,可以在保證校園容積率滿足規劃要求的前提下,適當發展高層建筑,將教工住宅、行政辦公樓等建設成高層建筑,不但節省大量土地,還可以提升建筑物的使用環境。
2.2附屬建筑并入建筑物
校園規劃建設少不了變電站、換熱站、消防泵房、空調機房等功能性附屬建筑,傳統做法是將這些附屬建筑建設成為一個個小型單體。可以將此類功能性建筑物與大型建筑物統一規劃設計,將附屬建筑的功能包含到大型建筑物內,節省用地的同時減少了小型建筑物,可以增強校園建筑的整體感。
2.3拓展地下空間
地下空間是潛藏的巨大建筑資源,地下室不僅可以用作車庫和人防工程,也可以作為實驗室、教室等使用,地下空間氣溫相對恒定,冬暖夏涼,沒有噪聲干擾,搭配智能光纖采光系統和通風系統后,使用環境甚至比地上建筑更加優越。
節能與能源利用
高校人員高度集中,是能源使用大戶,能源費在高校運行成本中所占比例很高。在校園運行管理中,節能改造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3.1電器節能
照明是教學樓用電的主要方向,通過更換節能熒光燈和電子鎮流器,可以大幅度降低照明用電量。教室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通過光線感應、紅外感應、計時器等對教室燈具進行綜合控制,可以確保在光線明亮時、無人時教室燈具自動熄滅,光線較強時燈具部分開啟進行補充照明。走廊衛生間采用聲控燈,避免出現長明燈。對于教室風扇也可以采取與照明控制類似的系統進行控制,確保無人時風扇關閉,風扇運行速度可以在保證使用效果的前提下進行適當限制。
3.2使用太陽能設備
高校學生宿舍樓一般為多層建筑,樓頂多是非上人屋面,不加利用。可以在屋面安裝集中式太陽能熱水器,建設儲水箱,為樓上的浴室提供熱水。7層以下學生宿舍樓在屋面安裝太陽能熱水器,基本可以滿足春夏秋三季學生洗浴用熱水需求。可以在集熱系統中同時安裝電加熱裝置,保證在陰雨天和冬季的正常熱水供應。與使用燃氣燒水相比,太陽能集熱系統可以節省大量的能源費。
如今太陽能電池價格逐步降低,使推廣利用太陽能電池技術變得可行,建筑物屋面和墻體可以安裝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能可以通過專用系統在校園范圍內并網使用。高校能耗較大,太陽能電池產生的電力可以獲得充分利用,基本不會產生剩余,因此太陽能系統不必設置大型電力存儲系統,這也大大降低了太陽能系統的造價。并網范圍設置在校園以內,不涉及國家電網審批改造,可行性很高。
3.3提高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
對老舊的建筑物圍護結構進行改造,提高墻體、門窗的保溫隔熱性能,可以在冬季供暖過程中顯著減少室內熱量流失,提高建筑物使用舒適性的同時,可節省大量的供暖費用。
3.4建立能耗智能監測控制系統
校園能耗智能監測控制系統,包括用電監控、用水監控、供暖監控、空調系統溫度監控等系統,通過設置多級能耗監測點,實時采集測量數據,實現對全校能源消耗情況的實時監控。一方面可以通過監控數據對能耗狀況進行分析,找出各個系統運行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造。另一方面可以改變高校能源使用的粗放管理模式,便于通過經濟手段對能源使用進行控制,激發師生的節能意識,達到節能目的。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4.1使用新型節能環保建材和工藝
建筑結構設計采用HRB400鋼材、高強度混凝土、預應力混凝土,保證結構強度的同時減少鋼材用量,減小構建截面積,以減少材料用量。墻體采用新型自保溫砌體砌筑,省卻保溫構造層。門窗采用隔熱斷橋鋁合金型材、雙層中空節能玻璃,保證使用期間的保溫節能效果。
4.2就近取材
材料選用時密切關注材料產地,多選用本地或鄰近地區產品,縮短材料運輸距離,減少材料運費,降低材料費。
4.3采用壽命周期綜合性價比高的材料和工藝
不僅關注建筑做法和材料的單次建造費用,更要綜合考慮維修、重建的周期和全壽命周期綜合費用。比如,選用一次性投入較高但耐久性好的天然石材地面做法,拋棄耐久性差的荷蘭磚地面做法。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高校人員眾多,面積廣大,用水主要集中在生活用水、餐飲用水和綠化用水,用水總量大且集中,傳統校園用水管理往往比較粗放,造成很大浪費。校園道路、硬化、體育運動場地較多,自然降水大部分排入雨水系統,基本得不到有效利用。
5.1中水資源利用
如今許多大中型城市中水系統已經建成,校園引入中水系統用于綠化澆灌、景觀水系涵養、道路噴灑等,可以節省大量水資源。
5.2污水處理利用
高校建筑物周邊一般會就近建設化糞池,對樓宇排放的污水進行初步處理,污水流經化糞池時固體污物發生沉淀作用,實現初步凈化。校園生活污水所含污染物比較單一,主要是各種洗滌用品,把經化糞池處理過的生活污水匯集起來,通過生物技術降解污水中氮磷污染物,經過較為簡單的凈化處理后即可輸入中水系統用作綠化澆灌等。
5.3推廣使用節水設備
新建建筑物應該選用節水設備,老舊建筑物用水設備可以有計劃地進行更新改造,節水設備與傳統用水設備相比至少可以節省1/3的用水量。
5.4適當收取水費刺激學生的節水意識
高校收取的學雜費中已經包含水費,為了刺激學生的節水意識,可采取發放用水補貼,同時進行用水計量并按用水量收取水費的辦法。對于具有單獨衛生間的宿舍樓應該在每個衛生間內安裝水表,對于使用公共衛生間的宿舍樓可以按樓層安裝水表,定期抄表收費,收取的費用通過補貼等形式返還給學生,通過經濟手段刺激學生的節水意識,達到節水目的。
5.5建立雨水收集系統
高校校園面積廣大,有眾多的體育活動場地和綠化景觀場地,絕大多數高校校園已經實現雨污分流,這都為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新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在雨水主管線周邊場地或綠化帶地面以下開挖深2m~5m的蓄水池,進行基底處理后埋入高強度塑料雨水收集模塊,將模塊包裹在防水層之中,用作地下蓄水池。
雨水模塊互相拼接嵌固在一起,具有良好的整體抗壓性能,可以承受2m以上覆土及車輛行駛等荷載作用,模塊上可以重新覆土,栽種綠化植物或用作體育場地等,在不影響地面設施的情況下實現蓄水。雨水通過管線經過沉砂池等設施凈化后匯入蓄水池進行存儲,平時則可以通過水泵將蓄水引入中水系統,通過中水管道輸送至綠化帶、景觀水系等加以利用。華東地區年平均降水量700mm左右,按照收集利用率50%計算,一個占地1000畝的校園每年可收集利用雨水約23萬m3,可節約水費近60萬元,經濟性相當可觀。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1)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校園雨污分流排水系統,方便對雨水進行收集利用,同時可以大大減少污水排放量,降低污水處理費用。建設隔油池對餐廳污水進行處理,沉淀固體污物,隔離油脂,降低污水有害物質含量,同時降低污水處理難度。
2)完善廢氣處理設施。餐廳廚房排煙系統加裝油煙分離器,分離廢氣中的油煙成分,并集中收集處理,避免油煙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3)推行垃圾分類集中處理。高校各類廢棄物產生量大,可回收利用的紙張、瓶罐等廢物比例很高。師生群體素質普遍較高,通過適當的引導,可以對廢棄物分類回收利用,實現垃圾的部分資源化。
結語
高校是孕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地方,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推廣應用綠色建筑技術不僅有利于節能減排,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綠色節能的概念,在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仍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建筑物總面積龐大,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潛力巨大,高校管理者應該努力探索綠色建筑技術應用的途徑,積極推廣綠色建筑技術應用或改造,必將對校園環境產生良好的推進作用,大幅度降低校園整體運行費用,也將對國家的節能減排戰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