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25艘30億美元?中遠海運即將加入“瘋狂”戰隊
在看到集運巨頭們“瘋狂”擴張下單訂造新船后,一季度暴賺154億元的中遠海運集團終于也忍不住了。
據貿易風消息,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運集運和東方海外訂造*多25艘新巴拿馬型集裝箱船,總價值超過30億美元。其中,中遠海運集運將訂造6+4艘13000TEU集裝箱船,東方海外則將訂造*多15艘15000TEU集裝箱船。
造船業消息人士稱,中遠海運集運和東方海外正在與揚州中遠海運重工以及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幾家國有船廠進行新造船談判,考慮訂造的新船采用傳統燃料,配備脫硫裝置。兩家公司的新造船詢價互相獨立,東方海外的談判進展速度要快于中遠海運集運。
去年,東方海外時隔近五年再次重返新造船市場,在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和大連中遠海運川崎兩家“自家”船廠訂造了總計12艘23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這是中遠海運集團**加入23000TEU超大型船的陣營。
25艘30億美元?中遠海運即將加入“瘋狂”戰隊
東方海外的12艘新船訂單也是中遠海運集團目前手持訂單中唯壹的集裝箱船。Alphaliner的數據顯示,目前中遠海運集團船隊總數為500艘301.9萬TEU,運力排名全球第三。不過,中遠海運集團與排名第四的達飛輪船之間船隊運力差距已經縮小至僅剩4000TEU左右。
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達飛輪船目前船隊運力為557艘301.5萬TEU,雖然暫時落后于中遠海運集團,但達飛輪船手持訂單達到了23艘35.4萬TEU,而中遠海運集團手持訂單僅為12艘27.6萬TEU。手持訂單全部交付之后,達飛輪船將再次超過中遠海運集團。
達飛輪船此前曾長期排名全球第三大集運公司,直到2018年中遠海運集團完成收購東方海外。如果中遠海運集運和東方海外的25艘訂單得以敲定,中遠海運集團的手持訂單將再增加25艘35.5萬TEU,足以使其維持全球第三大船公司這一頭銜。
促使中遠海運集團斥資訂船的另一重因素是其業績暴增。就在4月6日,作為中遠海運集團集裝箱航運服務供應鏈上市平臺的中遠海控發布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一季度凈利潤將達到154.50億元,這不僅比去年同期的2.92億元凈利實現了50倍的增長,更是超過了2020年全年99.27億元的利潤總額。
中遠海控的主要業務是通過全資子公司中遠海運集運和間接控股子公司東方海外國際運營的集裝箱船隊,經營國際、國內海上集裝箱運輸服務及相關業務。中遠海控指出,今年一季度公司繼續通過增運力、保供箱、提服務等措施全力保障全球運輸服務,實現量價齊升,整體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實現大幅度增長。
25艘30億美元?中遠海運即將加入“瘋狂”戰隊
就在4月7日,中遠海控在上海召開了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在被問到近期集運市場新造船訂單連連,中遠海控是否有相應的新造船計劃?中國遠洋海運集團董事長及黨組書記兼中遠海控董事長、東方海外(國際)董事會主席許立榮表示:“2020年,公司訂造了 12 艘 23,000TEU 型集裝箱船舶,有力保障了未來公司自營船隊的持續發展。未來公司的運力規模發展將根據后續全球航線網絡布局升級完善的需要,考慮通過多種方式保持規模優勢。”“就目前來看,真正的船東下單造船的還不是很多,而且現在的新船增加是符合市場規律的。一直以來,中遠海控在班輪行業一定是規模優越者之一,因此,我們希望現在的規模效益在未來市場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被問到“十四五”期間中遠海控的戰略目標時,中遠海控總經理,中遠海運集運董事長總經理楊志堅表示:“十四五”期間,中遠海控有兩個戰略目標,一是致力于成為在資本市場上*具品牌競爭力的頭部企業;二是致力于成為集運和碼頭運營商行業*具競爭力的跨國企業。為了實現這兩個戰略目標,我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是升級全球運力網,“十四五”期間,中遠海控會繼續踐行規模化和全球化戰略,確保運力規模在行業保持優越,而新增的運力會重點投放在東西干線和新興市場上;二是升級全球端到端服務網絡。重點聚焦平臺化資源整合,通過全球布點,加強路基設施,從而實現連點成線,豐富相關服務內容,“十四五”期間,中遠海控端到端業務占比要超過30%。”
25艘30億美元?中遠海運即將加入“瘋狂”戰隊
今年以來,隨著運價飛漲、盈利大增,集運巨頭紛紛進場訂造新船。BIMCO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集裝箱船訂單量達到了139.8萬TEU,創下過去6年來新高。集裝箱船手持訂單占現有船隊比例已經突破15%。僅僅在3月一個月時間里,集裝箱船新船訂單就達到了72艘86.606萬TEU,這一數字幾乎接近2020年全年99.5萬TEU,達到了約10年來的月度訂單新高。其中,3月的新船訂單中有多達45艘為15000TEU及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
就在不久前,與中遠海運集團同屬于海洋聯盟(Ocean Alliance)的長榮海運已經在三星重工下單訂造了總計20艘15000TEU新巴拿馬型集裝箱船,合同價值約為25億美元,成為世界造船史上金額*大的單筆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