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迅:7月16日國內碳交易市場開市!參與者、受益者都有誰?
7月15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布公告,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國內碳排放權交易于7月16日(星期五)開市。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相關規定,國內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國內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國內碳排放權交易機構成立前,由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環交所”)承擔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
相關閱讀:關于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
此次國內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將在上海、武漢等地同步舉行。具體啟動儀式時間為7月16日早晨9點15分至45分。
一、什么是碳交易市場
碳交易市場,就是通過碳排放權的交易達到控制碳排放總量的目的。通俗來講,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舉個簡單的例子,某個企業每年的碳排放配額為1萬噸,如果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碳排放量減少為8000噸,那么多余的2000噸,就可以在碳市場上出售。而其他企業因為擴大生產需要,原定的碳排放配額不夠用,就可以在市場上購買這些被出售的額度。這樣既控制了碳排放總量,又能鼓勵企業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效等手段實現減排。
二、國內碳市場誕生大事記
2020年12月31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
2021年5月7日至13日,國內碳市場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和交易系統的聯調測試完成。
2021年5月19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
2021年5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透露,國內碳市場的交易系統基本建設完成。
2021年5月26日,生態環境部表示,已組織有關單位完成上線交易模擬測試和真實資金測試,正在推進企業盡快熟悉碳交易流程,近期也赴湖北和上海進行了調研。
2021年6月7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消息,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技術驗收會一致同意交易系統通過驗收。
2021年7月16日,國內碳排放權交易系統正式啟動交易,鳴鑼開張。
三、參與者、受益者都有誰?
根據此前報道,目前,共向首批參與交易的共計2225家電力行業發放了兩年的配額,電力行業年度碳排放量約40億噸。
而7月14日,國務院政策吹風會上,生態環境部負責人表示,已經開展國內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高排放行業的數據核算、報送和核查工作,下一步,按照成熟一個批準發布一個,加快對相關行業的碳市場交易政策制定。
四、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準備就緒
7月14日,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穩步擴大國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截止到2021年6月,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試點的碳市場累計配額成交量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約114億元。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納入首批碳市場覆蓋的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一經啟動,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大的碳市場。
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試點中,重點排放單位履約率保持很高水平,市場覆蓋范圍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國內碳市場建立的情況下,我們不再支持地方新增試點,現有試點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同時做好向國內碳市場過渡的相關準備工作。
五、生態環境部:通過碳價激勵企業 引導資金流動
國內碳市場在本月啟動以后,將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引導資金流動。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從宏觀和長遠看,碳價由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合理的碳價,既可以彰顯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愿景的決心和力度,又能夠為碳減排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激勵信號。
趙英民表示,碳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出現波動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劇烈波動,過高、過低都不利于碳市場的長期穩定運行。從國內7個地方試點運行情況看,近兩年加權平均碳價約在40元人民幣左右。目前,正在考慮通過改進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政策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形成合理碳價。
六、銀保監會:將探索碳排放權質押
金融機構如何支持“碳達峰”“碳中和”,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也提出了下階段的目標。
下一步在綠色低碳產業方面,銀保監會將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領域的發展。
中國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負責人 葉燕斐:現在碳排放權市場很快就要開始交易了,碳排放權的價值也開始逐漸顯現,所以碳排放權將來作為一個很有效的抵質押品,為銀行擴大融資提供重要的質押基礎。這個方面是可以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