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訊:中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下水
今天(9月10日),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在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順利下水。
據悉,“雪龍2”號由芬蘭阿克北極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基本設計,中船集團第708研究所負責詳細設計。“雪龍2”號總長122.5米,設計排水量接近14000噸,總長122.5米、型寬22.3米、結構吃水8.3米,裝載能力約為4500噸,航速16.8節,結構強度滿足PC3要求,具備雙向破冰能力;裝載全回轉電力推進系統和DP-2動力定位系統,可同時搭載兩架直升機,具有國際先進的海洋環境和地球物理調查設備;船上可搭載科考人員和船員共90人,續航力為2萬海里,船上可生產淡水,自持力在額定人員編制情況下可達60天。
受限于破冰能力,國際上絕大多數基于考察船的極地科學考察工作,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即使在夏季,他們仍被阻擋在南極大陸外圍數十公里的陸緣冰區域,或北極點附近的北冰洋中心區。包括我國于1994年首航南極的“雪龍”號。
“雪龍2”號為國際極地主流的中型破冰船型,且為****艘采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的設計和建造符合規范要求,各項性能指標處于世界前列。相較于“雪龍”號,“雪龍2”號的能力更強,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其為****艘符合國際規則的極地科考船;通過結構設計,具有很強的防寒能力,也很環保;三是破冰能力強,達到PC3級,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況下,以2~3節航速連續破冰行駛。而且,它采用雙向破冰設計。在遇到很難“拱”的冰脊時,船體可以轉動180度,讓船尾變成船頭。尾部的螺旋槳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從而突出重圍;四是智能化,擁有智能機艙,便于飛機在甲板上起降;能通過傳感器等設備進行船體全壽命監測,如與冰面刮擦后,能自動預警。
“雪龍2”號也是****艘獲得智能船舶入級符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該船入級中國船級社,入級符號i-ship(Hm,M)包括了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功能標志。智能船體是指該船具有船體監測系統及輔助決策系統,對船體具有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對船體結構厚度進行監控和強度評估等,保障船體結構;智能機艙是對主、輔機運行系統的實時監控,對機艙內機械設備的運行狀態、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用于機械設備操作決策和維護保養計劃的制定,確保在極地環境下機艙運行和維護的可靠。
“雪龍2”號于2016年12月開工建造,預計2019年交付使用,2019年7月駛往北冰洋,執行北極科考任務。該船交付后將與“雪龍”號組成極地考察船隊,極大提升我國在極地海洋區域的綜合考察能力。
“雪龍2”號十大設計亮點
1、在船型設計上以作業區海冰環境的適航性為首要條件,采用先進的PC3船體結構和動力系統設計并保證了12節的經濟航速和在1.5米冰加0.2米雪的極地環境下具有2~3節的連續破冰指標。該性能指標在當前國際上同類極地科考船中屬于先進行列。
2、充分考慮極區水平冰和冰脊冰分布的復雜性,優選雙向破冰的船型,保證該船冰區通過性能與機動性能的統一;為我國發展破冰船艉向破冰技術提供重要先例。
3、**在船前部采用箱型龍骨的船底結構,實現了船底重要聲學設備避免氣泡和碎冰影響與航行經濟性之間的協調。
4、采用全回轉電力推進,以實現高機動性能、節約船內空間、統籌工況差異、降低使用成本之間的有機協調、統一和優化。
5、選用DP2動力定位,既保證定位功能的常規冗余也提高動力定位耐受惡劣海況的指標,提高了該船在極區作業時較常見的小回旋空間、大風浪海況。
6、采用集中實驗室格局、大空間作業車間和較大面積調查作業甲板設計,以及冰區月池系統的應用,實現調查實驗功能的兼容與共享,與國際上專業的極地海洋科考布置和流程接軌。
7、新船設計滿足實施的規則規范,如極地規則Polar Code以及國際公約TieIII的排放限值要求,新船建成后,在船舶、環保性及科考作業適宜性方面具有國際先進性。
8、新船水下輻射噪聲參照國際標準ICE-209設計、上建振動噪聲滿足CCS新COMF(V2/N2)的高要求。
9、新船將是國際上**艘獲得智能船舶符號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智能船體iship-H保證船體結構、智能機艙iship-M確保在遙遠的極地環境下機艙運行和維護的可靠;此外智能船舶助力編隊管理、科考航次管理以及船站融合通訊。
10、新船重點考慮了長航程的人性化設計,在駕駛員輪替值班、實驗室和甲板科考作業的保護性和便利性、健身活動場所的合理設置、房間的保溫通風遮光、室外梯道防滑處理、馬桶真空系統設計、冷凝水處理、茶水站、垃圾房、行李間、洗衣房等設置以及蔬菜、水果和淡水的便捷運輸等方面。